为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践探索,打造了“四共建、三协同、二促进、一融合”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徐工院样本。
以平台共建为重点,构建专业群产教科融合生态系统
专业群紧扣特种橡胶制品智能制造关键环节,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技术技能平台、技师培训中心、标准与评价机构”,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专业群产教融合发展生态体系。
共建“绿色橡胶产业学院”,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学校与全球知名企业徐工集团、赛轮集团合作,组建“绿色橡胶产业学院”。制定了《绿色橡胶产业学院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构建了校企合作激励约束机制,共同分担教学任务、成本,实现岗位、师资、场地、设备、课程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
共建实训基地及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企校共建教育部生产性实训基地江苏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平台、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整合校内外工程研发中心资源,建设教育部橡胶循环利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装备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实训基地与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融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高分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共建“技师培训中心”,培养高分子产业工匠。依托徐工集团“技能大师工作室”及江苏省橡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共建“橡胶技师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孟维领衔的一批企业能工巧匠与学校教学骨干共组“技师培训团队”培养产业工匠。
共建运行与质量评价机构,保障人才培养满足产业需求。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学校、家长、学生、企业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以强化共贏共享意识为重点,协同各方治理理念
学校建立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并在专业群层面建立专业群共建共管委员会,赋予企业参与办学及人才培养的权利。企业通过主动参与专业群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实习实训等工作,向学校输出智能制造技术及传递企业文化,建构“零距离”人才培养机制,使得人才培养符合各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
文化协同,强化各方共建共享意识。校企在共建合作文化的同时将其作为教育的内容和环境,给予学生文化价值观的教育,使其不仅了解、认同校园文化,锻铸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吸收接纳企业文化,养成严谨认真、创新、自强不息等职业精神,强化责任意识,以获得将来工作所需的价值